写在年下的一些话
又到了农历的年末之际,小区里挂上了几串稀疏的小彩灯和几个暗淡的红灯笼,年味儿依旧淡薄,听不到鞭炮声。回想起之前大年初一零点和家里人一起趴在窗边看漫天烟花的景象仿佛刚过去不久,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条例却已有好几年的历史了。今年是特殊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一个人独守空房,亦是幸福的,这是过年这段时间难得的一个可以清净的机会,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聊聊最近的近况和一些想法。
我一直对独居有憧憬,或者说,我对自己一个人长时间的独处有很强的渴望,很多时候我都在扪心自问,一个人的生活究竟会好吗?讨厌纷扰却又害怕寂寞,孤独的时间长了,对沟通的渴望就愈发强烈,反之亦然。我最近的一个月两种情绪似乎是达成了某种平衡,只要我愿意,我有足够的时间独处,也有足够的机会去社交。在这两种状态的平衡中,我也暂时逃避了喧嚣和孤独能带来的焦虑,状态好了许多,心也慢慢能静下来审视当下的生活了。
我认为我的生活尤如一潭死水,没有外界的干扰,它就静静的呆在那,任由时间将其蒸发掉。如今还有最后一个学期就要毕业了,没有了考试,也找到了实习工作,好像真的没什么事情可以再让我着急去做了,生活好像一下变得安静了。真正忙的时候,脑子里总有一堆事情想做,等我忙完了这阵就怎么怎么样。可一旦真的忙完了,一下子手里有大把的可由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精力之后,脑子也随之空了,那些等我忙完了这阵想要干的事情也就提不起兴趣或者早就忘记了,从而陷入了一种迷茫且无为的焦虑或无可奈何中。其实我也知道,这种想法并不对。生活不是一件件事情的堆砌,事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事情结束了,生活还在继续。在这段没有事情做的时光中,才更该珍惜和享受。亲手做一顿饭,收拾收拾屋子,出门漫无目的的逛逛感受感受阳光。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忙碌中把它忘了如今闲了又捡起来。
谈及生活,往往绕不开时间,我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看几本闲书,弹弹琴,做点感兴趣的项目。之后呢?不得不说,上学这些年对我思考方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总觉得什么事情都该有个结果,都该有个可量化的“成绩”来评判,“成绩”高,意味着做这件事情所能带来的收益是高的;“成绩”低,叹口气,又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做事情的收益和时间有个比值,结果就是“成绩”,带着“成绩”审视生活,那份本就少的自留地也变得愈发功利了。一旦生活变得功利化,也就慢慢失去了生活的能力。何为生活?又该如何生活?
在一个不冷的初冬,抽一个闲暇的午后,买杯咖啡,去一个有湖的公园,找一个能看到整个湖面的椅子,最好朝北,阳光洒在后背上,暖融融的,看着湖面上的鸳鸯游过来又游过去,听着风拂过树枝上的枯叶把它们带回到泥土中去,个别游客在身旁驻足片刻又匆匆去了,就这样一个人静静的坐着,感受着,一直坐到鸳鸯们也玩累了回到了属于他们的安静角落,湖面上映起夕阳的余晖,站起来,我也该回了。太惬意了,抑或是说,在这张椅子上发呆,你浪费了一整个下午。时间是能伴随每个人一生的话题,时间平等的落在每个人的身上,每个人的表现却不一样。有的人着急;有的人放松;有的人常把他挂在嘴边,今天以内,明天之前,十分钟后,我最后给你三秒钟,3、2、1;有的人却对他不以为然,不着急,等等看,回头再说,下次一定。如果可以做到处变不惊张弛有度,那么面对生活大概是从容的,但如果你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那大概会陷入与时间的相互制约中,有时我掌控你,有时我从着它。

之前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焦虑了,那说明你活在未来;如果你抑郁了,说明你活在过去”。我深以为然。当我真的把目光聚焦在当下的每时每刻中去,才发现,原来现在的生活也挺好。不为了未发生的事情而焦虑,不为了已成定局的事情而懊恼,大概是我开始试着享受生活的开端。
嗯?忽听得窗外响起了几声炮仗声,大年初一了,煮盘饺子吃吧,新年快乐!